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马刚(国画)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于造化中求精神美

2014-08-22 09:13:0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马刚
A-A+

  在山水画创作中以精神为取向,统领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开拓,是我的命题。当然,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对独特的笔墨语言的探索。

  山水画创作是“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”的运动过程,山水画是情景交融、心物统一的产物,无论忽视作为客体的自然景物,还是忽视作为主体的画家的主观情思,都不可能产生真正具有“精神美感”的作品。山水画的创作,一方面要强调师法天地造化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发挥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价值。石涛《云到江南》题跋云:“写画凡未落笔,先以神会……务先精思天蒙,山川步武,林木位置……以我襟含气度,不在山川林木之内,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。随笔一落,随意一发,自成天蒙。处处通情,处处醒透,处处脱尘而生活,自脱天地牢笼之手,归于自然矣。”这里强调的是既要以忘我姿态与山川(造化)浑融与共,互为生命,更要有超越意识,方能使精神从“外物”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达到“物我统一”的高层次精神境界,同时实现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”的自由之境。精神美的获得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,只有长期坚持艺术实践与探索思考,并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,以精神感应为主旨观照自然,才能寻找到“物我化机”、具有个人独特感悟的艺术创作的“酵母”。这“酵母”是“契机”,是“条件”,是我们创作的灵感。当灵感来临,必须抓住它,并强化放大,将之转换成可视的形象,这种放大不是盲目的,而是经过判断、思考和过滤后的选择,是难能可贵发现与把握,即所谓“真放在精微”。它既是物质的,又是精神的;它既可以是个人审美心理体验的放大,也可以是对自然中物体形象的放大。这种放大的过程就是艺术探索层次递进和审美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,就是对人对自然的再认识,也既是把“物我化机”的“酵母”与大自然的整个空间联系起来宏观思考的过程。这时候,个人的审美理想与自然的精神气息紧紧相联,二者产生出共鸣,并通过艺术家的劳作将这种共鸣转换成可视的艺术形象。

  山水画创作能否顺利进行,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精神能否集中,创作主体若能做到“心不劳”而“思其一”,审美诸因素就能“专一”于艺术形象的孕育。加强自我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与沟通,进而提炼出独特的笔墨形式语言,从而更充分、更准确地表现出个人所理解的山水精神。创作具有时代气息、富有生命力、反映个人审美理想的作品,一直是我的梦想。多年来我赴陇东,下青海,游秦川,观黄河,丰富的地貌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令我饱游饫看,在写生中我一次次悉心地领悟着大地之美。无论是冬日里宁静的高原所特有的肃穆与苍凉,还是暮秋黄河岸畔的杨树的萧瑟,或是默默耕作、繁衍的人们的平静生活,都显得那样自足和从容,与那块土地的色彩一样朴素而单纯。这一切深深感染着我,透过这些我不断地感悟到大西北特有的胸襟和容量。西北的土地在朴素中显出坚毅,沉郁中透着坦荡,苍凉荒芜中孕育着生命和希望。面对此情此境的写生无疑是一次次的精神提炼和升华,我从这物我交融的对话中渐渐以作品外化出“苍凉、肃穆、宁静、萧瑟”的审美理想。我在创作中逐渐虚化了对某一特定景物的描绘,以及如以往那样对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表现,也不再执着于对具体物象或通常概念中西北表象的描绘。画面中的形象只是抒发自我审美追求的媒介,精神与物象不在相互隔离,笔墨形式语言真正成为精神追求实现的载体,精神与形式相一致,并由此超越了现实,超越了客观物象,最终达到情境的融合、物我的统一。

  这正是我所体悟到的由自然山川向精神空间的跨越,对一般概念上的时间、空间的超越。这一思考和感悟是我山水画艺术创作实现新的蜕变的一个重要基点。

  (马刚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、教授,从事当代美术教育、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)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马刚(国画)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